前言
本来这篇文章是学校布置的暑假作业,作为读书报告上交
发在这里,记录一下读书的足迹
百年孤独
1. 家族
不过是为了促成他们在繁复错综的血脉迷宫中彼此寻找,直到孕育出那个注定要终结整个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
第一次读完,看到家族中怪异的伦理关系:近亲结合,恋童与恋母情结,这些荒诞不经的情节构成了最初的印象。
家族血脉中流着对于异性成员的情爱。丽贝卡与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激情,阿尔卡蒂奥对他母亲的热血沸腾,奥雷里亚诺·何塞和阿玛兰妲的错爱,奥雷里亚诺和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的狂热。其实书的开头就已暗示布恩迪亚家族和乌尔苏拉家族有过育出带猪尾巴孩子的历史,所以他们的结合注定会再一次出现猪尾巴孩子,成为阅读此书时隐隐察觉的悲剧因子。它们融入家族基因的一部分,在血脉中亘古不变。血脉在性中传承,骨头里充满无助的泡沫,连同在死亡彼岸等待的橙色呼啸和隐形球体,和不断在家中游荡的亡灵,代代流淌,直至湮灭。
2. 宿命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
顺着血脉,不仅有每一代布恩迪亚的体态、性格,还有与梅尔基亚德斯的记忆。老吉卜赛人宣布破译出马孔多未来预言的那一刻,家族无法逃脱的宿命就已被写定。成员的反复重名和悲剧不断重演存在神秘联系:姓为奥雷利亚诺的大多性格忧郁,命运中具有悲剧色彩;姓为阿尔卡蒂奥的大多性格冲动,往往死于偶发事件。似乎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过去以及时间的复杂度所控制。
小说中的人物们不时会见到鬼魂,他们象征着是马孔多挥之不去的过去。事实上,这些重复出现的鬼魂根植在拉美历史的特定发展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布恩迪亚和整个马孔多都是鬼魂。他们被自己的文化所隔离排斥,社会技术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处处依赖他人,最后他们已经完全接受这种现状,不图改变。书中的宿命论暗喻了古往今来导致了历史不断重复的意识形态,也正是这种意识形态使得拉丁美洲的历史被解读成了一个循环,一个不可能出现变革的循环。
旁白叙述中这一句的结构反复出现: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加强了这种宿命论给予读者的压迫感。
3. 孤独
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孤独,是重新读完最深刻的感觉。具体说来,分为三类: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拉丁美洲的孤独,人类的终极孤独。
字里行间, 始终散发着一种幽忧的孤独气息。书中的每一个人物, 初时无不曾对生活寄予热诚, 无不以各种方式苦苦挣扎过, 但最后却都极具讽刺意味地深陷于另一种毁灭性的孤独。换个角度来说, 孤独不再是我们所习惯的空虚、寂寞的代名词, 而是一个或者说多数民族文化在殖民统治下的一种象征, 一种无所适从的孤独命运的象征。他们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迷惘的前进之路, 还要摸清自己到底是谁, 到底是以什么样的身份立足于世界。在其内部还纠织着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巨大隔阂、冲击以及历史恩怨, 很难形成拉丁美洲的社会同质性———而这种同质性, 正是现代社会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马尔克斯除了对布恩迪亚家族的悲剧、拉丁美洲的“孤独”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刻画, 笔触之外更指向人类的终极孤独, 表现了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由来已久的孤独情愫,这是人们对生而未知的迷茫与孤独———站在人类视角的高度, 其实这也是普天之下, 渺小如你我的孤独:我们对于一切的恐惧, 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未知的恐惧, 以及在这种恐惧下的无所适从。
4. 终幕
哥伦比亚的居民在地球的另一边生老病死,过着最原始的生活。有的人愿意跨过大海,驶向远方;有的不愿共享孤独,被从世界上彻底抹去。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